袁隆平与河南的不了情
本报记者 王向前
与现代中国粮食安全
有着重要关系的一位科学家
“杂交水稻之父”袁隆平院士
今日13点07分逝世
享年91岁
在他有生之年
曾多次来到河南
并且在河南收了三位徒弟
河南与他
有着很深的不了情
6岁时鸡公山前全家合影
袁隆平是“杂交水稻之父”,一辈子与水稻打交道。他与河南的交往地,主要集中在河南得水稻主产区之一信阳市。
而他最早结缘河南,也恰巧在信阳市。
1936年,袁隆平6岁,与家人游览鸡公山并合影。他后来与朋友讲起这段经历说,那年父亲在平汉铁路局工作(相当于现在的铁道部),他随父母以及哥哥袁隆津、四弟袁隆德在美妙的山水间游玩,心里十分高兴。但不到一年时间,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践踏,祖国的大好河山被肆意蹂躏,人民从此流离失所,食不果腹。每当想起这些都激起他满腔愤恨。
《袁隆平自传》写有这段经历,刊发有他们在鸡公山报晓峰前的全家福。几十年后,袁隆平对朋友说,这也是对信阳的旅游和发展做贡献。
来到地头指导水稻高产
托身于水稻研究工作之后,2008年9月2日,袁隆平再次来到河南,在商城指导水稻种植。
知情人回忆,当时他们请袁隆平讲一讲为什么到信阳看水稻,袁隆平回答,“良种良法良田三者缺一不可,信阳山区的农田物理性能特别好、渗透性、排水性都不错,如果肥料(有机肥)再充足一点,潜力大着呢!”袁隆平欣然应聘信阳市500万亩杂交水稻暨“种三产四”丰产工程科技总顾问。
由此,信阳成为袁隆平当时在全国最大的一块“高产示范田”,将亩产800公斤和亩产900公斤的第二期、第三期超级杂交水稻攻关项目先后放在信阳试验,给信阳水稻生产带来了希望和动力。
此后他又多次到信阳查看水稻,仅在2008年至2016年的八年间,他四次去到信阳。
在袁隆平亲切关怀下,信阳的杂交水稻生产从一个高度走向另一个高度。信阳粮食生产连创历史新高,成为全国18个粮食生产超百亿斤的省辖市之一,为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助力河南实现“总理任务”
2015年8月28日,袁隆平到信阳光山县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现代农业试验区,对超级杂交水稻“百千万”高产攻关示范工程进行收获前“预评估”。
这儿的试验区里种的不是一般的品种,是由袁隆平选配的“超优1000”、“Y两优900”、“Y两优143”等超级杂交稻品种。
同样,这批种子享受的待遇也不一般,从破壳发芽到插秧、田间管理直到成熟,每一个环节都由河南农业大学的水稻专家和优秀的技术员保驾护航。
2015年8月28日,袁隆平在光山县实施的超级杂交稻“百千万”高产攻关示范工程产量预评估现场。来源:科学网
看过水稻,袁隆平对试验区水稻产量底气十足,“百亩片过一千公斤有把握,千亩片过九百公斤有希望!”
而这背后,是河南实现“总理任务”的雄心壮志。
2014年1月17日,李克强总理在《政府工作报告(征求意见稿)》座谈会上向袁隆平提出:“超级杂交稻攻关不仅要搞百亩,还要搞千亩、万亩,一定支持你们!”
2014年3月,由袁隆平挂帅,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、河南农业大学协同合作,在光山县实施了超级杂交稻“百千万”高产攻关示范工程。该工程随即纳入了河南农业大学牵头的国家“2011计划”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范畴,依托该中心1.03万亩的现代农业试验区全力推进。
“试验区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实现‘百亩方亩产1000公斤、千亩方亩产900公斤和万亩方亩产800公斤’的高产攻关目标,这也是‘总理任务’。”
据介绍,为达成这一目标,袁隆平和河南农业大学精心制定了超级杂交稻高产攻关技术方案,2014年便创造了河南水稻产量的新高。
2014年11月17日,袁隆平在河南农业大学,对着学生演讲说:“河南生产的粮食不仅满足自己需求,每年还输出那么多商品粮,了不起。”
在河南收徒有仨人
一来一往中,袁隆平与河南结下了深厚友谊,手拉手护卫着国家的粮食安全。可研究无止境,学术要有传承。
与河南交往中,袁隆平受聘河南农业大学,担任由该校牵头的“2011计划”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水稻首席科学家。
2014年11月17日,袁隆平来到河南农业大学讲学,当时主持报告会的张改平公布了一条消息:袁隆平将依托河南农业大学招收博士生和硕士生。
2015年9月,袁隆平招收的首批弟子入学,包括1名博士、2名硕士,分别是博士研究生刘娟,硕士研究生李梦琪、陈会杰。
“我很激动,很骄傲,我父母嘱咐我好好学,机会难得。”李梦琪是河南农大2011级本科生,专业是植物保护,当时听到袁隆平要招研究生时,她就想报考。研究生笔试她考341分,2015年4月初,她通过学校老师和袁隆平院士联系上了,“同学都很羡慕我,说原来你就是传说中的那个人。”
“我研究生专业就是研究水稻的,去年在河南农大见到袁隆平院士时,就想报考。我会珍惜机会,踏踏实实做研究,争取将来作出更多的成绩。”博士生刘娟说。
责编:谢丛蔓 惠晓晗 张远
近期热门视频
更多精彩视频,尽在河南日报视频号,欢迎关注~
致敬!送别袁老